赢在起点早教中心_幼儿早教课程_亲子早教_儿童能力早教_专业高端早教中心_上海赢在起点能力早教官网

上海市教委总结“幼升小家长必问30问”_幼升小,30问,市教委,家长

早教中心_幼儿早教_亲子早教_幼升小

赢在起点庄园申请体验学员服务中心地址
 
体验
姓名
出生
中心
时间
手机
验证
看不清?换一张
 
赢在起点-幼升小-备考攻略
标题 上海市教委总结“幼升小家长必问30问”
时间 2015.09.30 阅读量

上海市教委为“小一生”家长总结了“入学30问”

Q1、课程:一年级课程是怎么安排的?

现今,上海市小学的课程分为三种类型,分别是基础型课程、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。

基础型课程是由国家统一开发和组织实施的,是全体孩子的必修课程。小学一年级基础型课程的基本科目及周课时。

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的开发和实施,学校拥有自主权。为促进孩子全面发展,上海市教委提出“快乐活动日”,就是由学校根据实际,整合部分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的内容,每周集中半天时间,开展班团队活动、体育活动、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、专题教育、探究活动、兴趣活动、社会调查、参观考察等。

Q2、语文: 语文课上汉语拼音不教了吗?

汉语拼音的学习是整个小学阶段的任务,从一、二年级正确运用,到三至五年级熟练运用,可分为三个阶段:渗透阶段、强化阶段、巩固阶段。

渗透阶段主要是指“学习准备期”时,老师会有意识地渗透汉语拼音的学习,如遇到翘舌音时,会提醒孩子“把舌头卷一卷”。

强化阶段是指孩子在阅读、识字的过程中,集中学习声母、韵母、音节的拼读等,教学时间有8周左右。这期间,老师将引导孩子在“读儿歌识字中学拼音”,由儿歌引出汉字,由汉字引出拼音,让孩子边读儿歌边识字边学拼音。如学习儿歌《看天鹅》,认识了“鹅”,学习韵母"e";学习儿歌《稀奇歌》,借助汉字“鸡”,学习音节"ji"等。

巩固阶段是指孩子在借助汉语拼音识字和阅读的过程中,能逐渐较为熟练地拼读音节,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、使用工具书和学说普通话。

一、二年级的孩子既不需要抄默字母和音节,也不需要为汉字标注音节,只要求能比较熟练地拼读音节。

Q3、语文: 识字表里的字都要会写吗?

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体现了“识写分流”的理念。所谓“识写分流”,一是先识字后写字,即指识字和写字在时间上的分流;二是多识字少写字,即指识字和写字在数量上的分流;三要求不是识什么写什么,而是识字和写字各成系列,即指识字和写字在内容上的分流。比如,每篇课文后的识字表和写字表都标明了哪些字要求“认识”,哪些字要求“会写”。

以一年级第一学期为例,共要求“认识”生字296个,这些生字只要求在语言环境中认识即可;而要求“会写”的生字只有其中的118个,这些生字只要求会描摹,并不需要默写和运用。

Q4、语文:所有的课文都需要背诵吗?

除教材明确规定要求背诵的课文外,通常只要求孩子能正确朗读即可,也就是说孩子能根据汉语拼音读准字音,读通课文,做到不加字、不漏字、不改字,能按标点停顿。

Q5、数学:数学就等于计算吗?

小学数学学习内容很丰富。比如,一年级数学教材中除了数与计算外,还有“物体的形状、上中下左中右、找规律、认识人民币、长度比较”等生动有趣的内容。通过学习,孩子们除了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外,还将认识钟面,会读、记钟面上的时刻;认识人民币,知道元、角、分之间的关系;认识各种不同的形状;学会辨别方位;会测量物体的长度等等。

Q6、数学:多做题就能提高数学成绩吗?

小学数学学习的目的,不仅仅是学得知识,更重要的是激发兴趣,培养比较、想象、分析、综合等思维能力。提高数学成绩的关键,在于激发和保护孩子的学习热情,培养孩子观察、审题、检验等良好的学习习惯,促进孩子对各种关系和定律的理解和运用。适当的、有针对性的练习可以巩固所学知识,提高思维的灵活性。但是,过多的机械训练不仅加重学业负担,扼杀孩子学习的热情,同时僵化孩子的思维。因此,一味通过做题来提高数学成绩的做法实在不可取。

Q7、数学:数学学习是枯燥乏味的吗?

小学数学教学中,老师会带领孩子们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、有趣的游戏或活动来学习数学。比如在入学初,老师们会设计“说一说”、“分一分”、“数一数”、“写一写”、“比一比”等活动,让孩子们初步接触分类和对应的思想。再如,老师会联系孩子的生活经验,让孩子们找一找周围什么东西有5;再看看5只小鸡、5只小鸭的图片,数一数个数;在此基础上逐步抽象到"5"这个数的概念。因此,数学学习也是轻松快乐的。

Q8、英语:字母不教了,孩子能够记住单词吗?

一年级英语教材中没有字母学习的内容,要到二年级才正式开始认读字母。为了帮助孩子能熟练地识记单词,老师通常会把课文中枯燥独立的单词和句子,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人物,串成一个个小故事,这些单词和句子在故事中将反复呈现。每个故事不是单独孤立的,而是相互衔接,根据设定的故事情节,已学句子和单词也会有的放矢地与新学单词句子结合,不断地呈现。因此,孩子在不断的练习巩固中,是能记住单词的。

Q9、英语:一年级英语教些什么?

老师会教一些基本用语和简单日常对话,每单元还有4个左右的单词,要求孩子能看图认读单词,能和同伴或老师进行简短的对话,如问早、问好,表达自己喜欢什么,需要什么。

一年级英语不以语言学习为唯一目标,更多考虑孩子的全面发展,培养孩子对英语有好奇心,喜欢听他人说英语;能根据老师的简单指令做游戏、做动作、做事情(如涂颜色、连线);能做简单的角色扮演;能唱简单的英文歌曲,说简单的英语歌谣;能在图片的提示下听懂和读懂简单的小故事;能交流简单的个人信息,表达简单的情感和感觉;对英语学习中接触的外国文化习俗产生兴趣。

Q10、英语:教材中的课文都要背诵吗?

一年级是英语学习的起始年级,孩子主要通过大量的模仿和朗读来获得良好的语音语调,在故事、儿歌、游戏等活动中获得良好的语感,所以朗读和背诵是非常好的学习途径,尤其是Say and act和Listen and enjoy这两个板块的内容,可以背一背。当然,更提倡低年级用诵读、演读的方式来代替传统的背诵,这样孩子的学习兴趣将会更浓。

Q11、品德与社会:品德与社会课就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吗?

这是一门结合孩子生活实际,以社会常识为载体,以孩子良好的品德形成为核心,促进孩子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。

教学中,老师不是空洞地说教,而是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,借助故事、实例和丰富多彩的活动,让孩子通过阅读、思考、探究、体验而得到领悟,并从中培养观察社会、收集和整理信息能力,明辨是非能力,以及初步的社会实践能力。比如,《我过中国年》单元,老师通过“新年到”、“欢乐中国年”、“给长辈拜年”三个模块,让孩子从日历上找一找,认一认,从而知道春节是中国传统的新年;让孩子说一说自己家是怎么过中国年的,演一演怎样给长辈、朋友拜年,从而了解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,了解春节的习俗,从而体验祥和、喜庆、欢乐的节日气氛,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源远流长。

Q12、自然:自然课就是了解一些自然界的常识吗?

这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启蒙课程。主要目标是引领孩子亲近自然,感受科学,养成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探究自然的兴趣,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,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,发展科学思维能力,用科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。

小学自然常识的涉及面很广,天文、地理、物理、化学、生命科学等知识无所不包。比如,《到处都有水》的单元教学中,老师会做一些实验,让孩子通过观察,知道许多物体内都有水,水是无色、无臭、无味、会流动、无固定形状的物质。初步体验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离不开水,了解地球上可以直接利用的水资源并不丰富,从而懂得保护水资源、节约用水的意义。

Q13、唱游:小学低年级的音乐课为什么叫唱游呢?

唱游课属于音乐课的一种形式,是针对小学低年级孩子音乐学习的心理特点而专门设置的课程。

唱游课的活动形式就在于“游”,“游”即指游戏的意思。“唱游”就是指在音乐游戏中开展歌唱、音乐听赏、律动舞蹈和创造表演等综合的音乐活动。“唱游”体现了低年级孩子音乐学习的特点,是一种低年级音乐课的基本模式。

Q14、美术:美术课仅仅是画图吗?

这是一门能够让孩子尽情表达和展现自我创意的课程,着重于引导孩子主动参与各种美术造型游戏,内容非常丰富,涉及绘画、泥塑、陶艺、版画、中国画、剪纸和各种纸造型等。另外,还有美术欣赏课,老师会让孩子欣赏中外经典美术作品和儿童美术作品,并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看法。

Q15、体育与健身:体育课只是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吗?

这门课程的名称上比以前多了“健身”两字。教学中,老师会通过多样化、童趣化的身体活动,让孩子在“玩玩”、“想想”、“说说”、“练练”中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与方法(跑、跳、掷、攀登与爬越等),提高自我健身能力,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。同时,也让孩子在参与个体与集体的活动中,培养起积极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,塑造勇敢顽强、团结合作、竞争进取的思想品质。

Q16、体育与健身:什么是“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”?

为促进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、增强体质,教育部(微博)、市教委颁布了《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》等文件,要求学校严格实行“三课”、“两操”、“两活动”。“三课”为每周安排体育与健身课程3课时;“两操”为每天安排广播操至少1次和眼保健操2次;“两活动”为每周安排体育活动2次,从而保证孩子在校每天至少有1个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。

Q17、作业:一年级没有回家作业了吗?

上海市教委规定,小学低年级不布置书面回家作业。这并不意味着一年级就没有任何的作业了。有的学科老师会布置一些以听听、读读、说说、唱唱为主的口头作业,以达到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巩固。如语文老师、英语老师会要求孩子,或听读课文录音,或模仿录音大声朗读,或辅以动作,自信地把课文内容背诵、表演给家长看。

有的学科老师会布置一些与生活实际比较贴近的情景作业。比如学习数字时,老师可能会布置:"1-10"这10个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,请到生活中找一找,说一说。学习图形时,要求孩子说一说家里的门、桌子、窗子、床、杯盖、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。

还有的学科老师会布置一些需要一定时间观察、记录的长周期作业。比如自然学科的回家作业,可能是观察某种植物或者动物的生长状况,要求孩子每天进行观察,并用图画、照片或其他形式记录下来。

Q18、新名词:什么是“学习准备期”?

为使孩子更好地适应小学学习生活,市教委规定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学后的2-4周为“学习准备期”。这一举措,意在促使教师放慢教学节奏,实现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平稳适应的“软着陆”。

学习准备期的课程主要由学科课程和学校综合活动两部分组成。学科课程着重围绕学科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。比如,语文安排几次综合游戏活动,从听、说、读、写、问等方面介绍学习好习惯,识字好方法,以及写好汉字的注意点等;数学课程安排“分一分”、“数一数”、“比一比”等教学活动,初步明确数学课堂“听”、“说”、“做”的常规,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;外语课程通过开展“听听唱唱”、“说说玩玩”“说说做做”、“听听演演”等游戏安排教学活动。

学校综合活动重点围绕学习兴趣的培养、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、师生交往等,设计和开展教学。老师通常会带着孩子参观学校的各个场馆和专用教室,既让孩子们熟悉新学校的环境,又激发起孩子们热爱学校、信任新老师、喜欢新同学的情感。

至于学习准备期之后的学习,学校和老师会系统把握和整体设计,不必担心造成“前松后紧”的现象。

Q19、新名词:怎样理解“零起点”教学?

“零起点”教学的提出,是针对当前学前儿童“抢跑”,即过早、过多地进入学科知识学习的现象而言的。

“零起点”教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:第一,孩子在进入学校学习时,不需要以任何的学科知识积累为进入条件和基础。在知识上,“白纸一张”的孩子即可进入学校学习。只要按照学校和老师的要求来学习,完全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。第二,老师在教学中,不以部分孩子可能已掌握的知识多少为教学起点,而应结合全体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,以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依据开展教学。

所以,孩子在入学之初不识字、不会读汉语拼音、不会做加减法、不认识英文字母,都是没有关系的。市教委要求所有学校的老师都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,不能因为班中部分孩子的“抢跑”,就拔高教学要求,加快教学进度,加大教学难度。那种看起来是为了孩子好的“负责行为”,实际上是对儿童成长规律的不尊重。

Q20、新名词:等第制评价是怎么一回事?

等第制评价,是指用“优秀”、“良好”、“合格”、“须努力”四个等级指标,来评价孩子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。除等第评价外,所有学科还要提供具体且有针对性的评语。

用等第制评价代替百分制,目的在于淡化具体的分数差异。简单地用分数排队,既不能反映孩子真实的认知水平差异,也不能反映孩子真实的学习习惯和态度的差异,其造成的后果,却令众多的老师、家长和孩子只关注对纯分数的追求,而忽视了对孩子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能力、兴趣、习惯、态度等重要要素的关注和培养。等第制评价重点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(如作业、口试、专题讨论、课堂回答、实践活动等)的实际表现,以此进行综合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的评价。

Q21、运动能力对学习大有帮助吗?

脑科学理论告诉我们“手巧才能心灵”。孩子的大脑如同一棵小树,在早期,它的神经细胞并没有枝繁叶茂,运动所带来的丰富的视、听、触觉等感知刺激如同阳光,能促进其大脑神经细胞枝繁叶茂,形成沟通顺畅的网络,促进这棵小树茁壮成长。经常运动,能在孩子促进大脑发育的同时,提升心肺机能,帮助身体发育。同时还能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,为其终身高质量的学习奠定基础。

Q22、运动能力对学习大有帮助吗?

孩子在紧张的学习之余,应该得到放松和休息。家长要为孩子树立运动、健康、有活力的好榜样,激发孩子的体育锻炼兴趣,培养体育锻炼习惯,让这样的好习惯带给孩子健康的身体,聪明的头脑,使他受益终身。

建议采用以下方法:了解孩子的兴趣,鼓励孩子参与到感兴趣的体育活动中;鼓励孩子和小伙伴们一起游戏;和孩子共同商定每天运动的时间,至少15分钟,如能制定运动记录表,更能直观反映孩子的锻炼过程;除了和孩子一起锻炼外,也可以用照片、录像等方式将活动场景记录下来,一起分享运动的快乐……

Q23、适合孩子的运动有哪些?

巧用时间,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各项运动:上下学路上,让孩子背起小书包,和家长一起来个负重跑;路过小区运动场,各个器械玩得转;爬爬楼梯,学学登山运动员不断创造新高度;学习间隙,家门口开个小型亲子运动会,跳房子、踢毽子、拍皮球、跳绳,全家玩得乐融融;扫地、抹桌子、理台面、收叠衣服,争做“理家小达人”……

随着孩子成长,孩子更需要的是针对性训练,比如:游泳、跑跳攀爬、球类运动;一些精细小运动,常常会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折纸、夹弹子、玩玩软陶橡皮泥,培养想象力,锻炼手上的肌肉群,还能提高审美能力,真是一举多得。

Q24、该如何安排合理的休息?

孩子在紧张的学习之余,应该得到放松和休息。家长一方面要鼓励孩子加强运动,保证健康充足的体能,同时提供均衡的营养,另一方面也要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时间。相关研究表明,睡眠不足的孩子,其注意力、自觉性、学习成绩等方面明显差于睡眠充足的孩子,男生尤甚。

让孩子就近入学,每天能多睡“一小时”;把引发“垃圾睡眠”的电子屏幕请出卧室;养成孩子按时入睡,早睡早起的好习惯,一般晚上9点前入睡,6点左右起床,保证不少于9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。

Q25、孩子入学后急需重点培养哪些习惯?

小学起始阶段,是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期。家长越早重视、培养、建立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,对孩子今后高效、优质的学习越有帮助。孩子入学后亟需重点培养的习惯有如下几个方面:

集中注意力

注意力是众多学习能力中极其重要的一种能力,因为记忆、思维、计算、表达等都离不开它,注意力集中水平与孩子的学习质量密切相关。因此学会调动、集中注意力以完成某个学习活动,对于孩子而言是最重要的学习习惯之一。以一年级孩子为例,其有意注意的保持时间多在15分钟左右。所以,老师会在课堂里通过各种方法积极调动孩子的无意注意,让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辅相成,以完成教学目标,家长对此也应引起重视。

独立学习

家长要让孩子独立思考、独立作业、独立检查。孩子一旦养成了独立学习的习惯,上课时对老师的提问就会积极思考,而不是等待老师揭晓答案;作业时碰到了困难,就会动脑筋寻求答案或在草稿纸上涂涂画画,而不是一有问题就向旁人求援;在把作业交给师长检查时,已对自己的作业情况有大致的判断,而不会让师长对照记录本来告诉他是不是有作业还未完成。

敢于提问

进入小学后,孩子每天都在学习新本领,尽管有老师悉心辅导,但在学习过程中还是会遇到不少问题。有些孩子在思考未果后会向老师或同学提出,有些则把问题深埋在心底而羞于向他人提及,还有的则根本不知道哪些知识是已经掌握的、哪些还是比较生疏的。师长应鼓励孩子提问,给孩子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,千万不要轻易批评孩子。当然,要引导孩子提问应建立在认真倾听和思考的基上。

合理安排

一是指对于学习活动的安排较为有序、环节较为紧凑,孩子有明确的阶段学习目标,表现出“学习时认认真真、娱乐时畅畅快快”的特点,彼此界线明显,时间利用率高。二是指孩子对学习用品、桌面的管理井井有条,无论是学校的课桌还是家中的书桌,文具、簿本摆放有序、各得其所,桌肚里、书架上可以摆得满满当当,但是都有一定的规律和顺序,决不会出现埋首其中翻找半天一无所获的情况。研究表明,具有合理安排习惯的孩子,其注意力水平、生活自理能力、人格独立性等往往较强。

Q26、要想孩子学习好,朋友们说一定要陪读,是这样吗?

陪读并不利于孩子的习惯养成,家长应努力将“陪”转变为“培”

“家庭老师式”的陪读,表面上孩子交出来的作业很漂亮干净,老师也觉得孩子的学习质量很高,但随着知识难度的上升,习惯了家长陪读的孩子,很难维持独立的学习状态。

所以,从一年级开始,家长就应跳出“帮孩子检查作业、帮孩子整理书包、帮孩子梳理知识点”的陪读模式,转而关注孩子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巩固、学习兴趣的激发和维护、亲子沟通的渠道和内容……这才是做家长的优势所在。

例如,当孩子回家后,家长可以先引导孩子整理桌面拿走无关物品,再将待会儿要使用的文具、课本、练习册等分门别类摆放整齐;之后孩子的学习过程,家长可以在旁细心观察,若需纠正可以在作业的间歇处提醒,这样既不扰乱孩子的学习节奏,也能够掌控孩子的具体情况。

Q27、没有书面回家作业了,家长要给孩子另外增加课外教辅作业吗?

家长完全不必多此一举。与其给孩子买教辅书,让孩子陷入痛苦、枯燥的做题中,最终引起学习无效感,倒不如给孩子买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。

对于一年级孩子,建议家长准备一间安静、温馨的房间,选购一些孩子喜欢的绘本读物、注音读物,和孩子一起阅读,每天确保至少有15分钟左右的时间。家长应借助有趣、有益、种类丰富的图书,激发孩子阅读的浓厚兴趣,培养经常阅读的习惯,并在亲子阅读的环境中,逐步培养孩子独立阅读的能力。

Q28、孩子一旦出现哪些不适应,家长务必引起重视?

一年级新生多多少少总会有些不适应的表现,例如怀念幼儿园生活,偶尔抱怨小学没有幼儿园轻松……这些都是正常现象,只要不影响学习生活,家长一般无需焦虑,因为这只是孩子释放内心压力的一种方式。不过,若是出现以下情况,家长一定要引起重视。

不愿意上学。孩子每天进校门前都要抱住家长不放,嚎啕大哭,老师劝解也不起作用。有些则会在出门前愁眉苦脸,告诉家长这里难受、那里痛,寻找种种理由以逃避上学。

在集体中自我封闭。开学一个阶段后,还是没有和周围同学热络起来,不到万不得已不与同学说话,更不敢与老师交流。在同学中显得紧张、自我保护强,没有朋友,离开学校与父母一起时才感到安全。

对成绩过于敏感。每一次测验甚至小练习都会特别紧张,总是要求自己获得一个好成绩,对于作业要求特别高,例如写字时哪怕一个笔画不到位,也会反复擦、反复写。

Q29、如果孩子出现了入学不适应,家长可以做些什么?

孩子如果出现持续时间较长、程度较重的入学不适应,除了少部分是由生理因素引起之外,还要考虑是否和不当的教养方式相关。

假如孩子不愿意上学,家长应不断引导孩子将每天面对的学习任务与成长自豪感关联起来,懂得自己背上书包去学校学习,是邻居小弟弟小妹妹所做不到的,是自己长大的标志。家长完全可以用轻松愉快、充满自豪的语气,和孩子聊一聊自己小时候的趣事、糗事,让孩子认识到原来爸爸妈妈也有和自己相类似的经历,这将减轻他的心理压力。假如孩子在集体中自我封闭,家长首先应告诉孩子会遇到很多新朋友,鼓励孩子和同学打招呼、聊天、做游戏,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。同时也要告诉他“你可能会被拒绝”,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受人欢迎。作为孩子的人生导师,尽可能将自己的交友经验和体会告诉孩子,化解孩子身处陌生环境时的恐惧和孤独。家庭是孩子学习社会交往的实习场所,家长还应教会孩子与人交往的礼仪,学会倾听、学会听从、学会发表意见。

假如孩子对成绩过于敏感,家长应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。当然,家长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念,不要把成绩与升学、工作甚至孩子的一生简单划等号,不要总是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,这不但不能激发孩子的斗志,甚至会极大地挫伤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,并使亲子关系出现裂痕。家长不仅应帮助孩子在每一个成绩中实事求是地发现不足,更要寻找长处。

Q30、怎样做好孩子的心理疏导师?

面对孩子入学后层出不穷的各种新情况,不少家长会深感压力。此时,做好孩子的心理疏导师极其重要。

首先,倾听孩子的心声。让孩子把他的想法全部说出来,观察孩子在诉说时的表情、体态等一切细节,不急于评判,否则孩子很容易结束和你的对话。

其次,认同孩子的感受。这不仅容易得到孩子的认同,更好地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,还能选择有针对性的措施,提高后续教育的有效性。

此外,与老师保持积极沟通。因为在不同的环境中,孩子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,只有与老师有效沟通,才能让家校双方对孩子都有更为客观的认识。家长要客观评价自己的孩子,每个孩子都是不同于他人的个体,不是所有孩子的优点都会集中在自己孩子的身上。努力发现自己孩子的可爱之处,将有利于家长获得解决问题的信心。

热爱分享:
返回列表